网游实名制被指具体操作语焉不详 难以落实执行
昨天下午,一个孩子(淡蓝T恤)正在走进网吧。 张筠摄
网游“实名制”,能治住孩子吗?
文化部要求禁止向未成年人提供虚拟货币交易,南京的小网迷们多不以为然
昨天上午,文化部公布了将于8月1日正式实施的《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除了重申网络游戏经营单位应当采取一系列未成年人保护措施外,还增加了网络游戏虚拟货币交易服务企业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服务的相关规定。那么,这一系列规定,真的都能得到切实执行吗?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一系列采访——
记者调查
学生狂爱网游
“谁不玩网游,谁就是怪胎”
“我同学都在玩网络游戏。”昨天,南京某重点中学初二学生小皓告诉记者,“谁要是不玩网游,简直就是怪胎。”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孩子玩网络游戏如今是普遍现象,这已经成了无法回避的话题。
“既然绕不开,那就引导孩子玩点健康的单机游戏,或者培养一些爱好,让他们的兴趣转移到这些爱好上来。”有家长认为,网络游戏已开始挑战教育方法,家长需要换个思路来对待这个问题,与其“堵”、“禁”,不如“疏”、“导”。
学生:
为省钱玩游戏
一天只吃一包泡面
网络游戏已经无孔不入。初二男孩小皓告诉记者,在他们同学之间,讨论最多的话题不是习题,而是网游。“我们班同学都在玩,谁要是不玩,简直就是一怪胎。”他说,很多家长都会作出限制,每周只能在双休日玩一个小时。但就这一小时,同学们能兴奋地讨论上三四天,然后再用三四天去准备下次玩时怎么玩得尽兴。
记者了解到,网络游戏需要虚拟货币。这些虚拟货币的获得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从别的玩家手中花钱购买,一种是自己在游戏中通过对战等方式赚取。要想在游戏中获得较高的人气和地位,就必须贮存一定的金钱和装备,尤其购买高级装备是一件很费钱的事。
小皓告诉记者,在很受欢迎的《地下城与勇士》游戏中,一套能帮助PK的服装至少要500到1000元钱;在《魔兽世界》或者《天龙八部》等网游中,一件关键性的装备甚至要上千元。他的一位“富二代”同学,为了提升自己的角色配置,一上来就砸了一万多块钱。
据一些玩家透露,肯在网络游戏上一掷千金的,多是一些“富二代”。而普通的玩家大多是没有什么收入来源的学生,他们购买点卡或者装备的钱往往是“从牙缝中抠出来的”。
“我们班那些沉迷在网游里的同学,日子过得很惨的,每天就吃一顿,顿顿还是泡面。”小皓说,这样节衣缩食,每个月能省出至少二三百块钱,都买点卡了。还有一些寄宿的同学,想方设法让家长汇钱,说得最多的就是“学校要我们交参考书费用”,“玩网游就需要点卡,能不买吗?”
家长:
引导孩子玩单机游戏
也比联网游戏好
在南京一家杂志社工作的孟先生,前段时间发现自己跟正在读初一的儿子有了“隔膜”,因为儿子不再跟他谈论文学,聊天时总是蹦出“练级”、“打怪”、“买装备”、“补血”等词汇。
跟其他家长一交流,孟先生才知道儿子在玩网络游戏,原本喜爱的阅读,已不再感兴趣。“不懂网络游戏,跟儿子就没有共同语言。”于是,孟先生开始研究游戏,发现联网的游戏需要角色扮演,就要花钱买装备,这既浪费钱又容易沉迷;不过,一些单机游戏就相对好些。“既然网络游戏勾引得孩子们没法不玩,那就引导儿子玩不需联网的单机游戏。”孟先生说,比如《红色警戒》、《英雄无敌》等游戏,内容相对健康一些,有的还能锻炼反应力等。
对于文化部的监管措施,孟先生持观望态度。他认为,网游已开始挑战传统教育,家长需要换个思路来对待。
他告诉记者,在周末时,儿子会跟几个同学约好打一场网络游戏《浩方对战平台》,他对此比较宽容。但是事先跟儿子约好,对电脑开机和屏保都设置了密码。另外,他还开始培养儿子新的兴趣爱好,比如画漫画等。周末或者节假日,他还会尽量带儿子出去旅游,或者游泳、打乒乓球等。“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这些活动上来,他就不会念念不忘那些网络游戏了。” (实习生 周 勉 记者 戚庆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