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北京公务员:当公务员就像温水煮青蛙?
作为一名公务员,也需要时刻为自己充电,才能保持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
2004年我研究生毕业,跟当时大多数毕业生一样,公务员是就业的第一选择。当时作为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选择的范围十分广泛,为何大家都往公务员这条路上挤呢?我归纳出几点主要原因:一是中国几千年来“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吃公家饭”不仅是跳出农门的成功模式,也是很多普通市民的世俗理想,公众的推崇抬高了公务员的社会地位。
第二,改革开放短短几十年,国内企业制度尚不规范,社会保险不健全,劳动者的权益保障不到位,相比之下,公务员从带薪休假到公费医疗一系列保障待遇十分健全,进入国家机关就意味着进入了国家体制,具有优越于企业单位的归属感和安全感。第三个原因就更加现实,外地毕业生渴望留京,更希望能够拥有北京市户口,当公务员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总之,我毕业后进入到公务员队伍当中来了,是幸还是不幸?如今竟是很难说清楚了。
初任公务员时,理想丰满,热情洋溢,希望能够为社会作贡献,至少希望能够不断进步,做些有益社会的事情。我所在的单位是基层行政机关,职能不强,工作不累。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很不习惯,难以适应机关的这种清闲,总希望工作多一点,再多一点,指望在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每当我得到一项工作时,我总是很高兴,投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去做。
我的工作有一大半是拼凑文字材料,这种工作更多的是形式主义、恣意浪费纸张、徒劳地消耗人的精力。比如我们策划一个活动,耗尽心血写活动议程、主持词、领导讲话,还要组织一些不相干的人去围观造势,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领导依次念完发言稿,顺便挂个牌,剪个彩什么的,至于挂牌剪彩后的具体工作,就少有人关心了。大多数公务员的工作技术含量低,难有专业建树,仕途成为大部分公务员获得成就感的唯一出路。一晃六七年过去了,看看身边的同事,年轻有为、善于沟通的早早提拔了,平平庸庸、踏实工作的在等待提拔;有人毅然决然地离开了,更多的人留下来消耗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