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视点:大震后 世界关注中国的表情
5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来到四川北川县城外的一块高地上,察看这座在地震中遭受严重破坏的城镇。准备离开时,他忽然转过身,挥起右手和这座成为废墟的县城告别。随后,他默默地环视县城,神情凝重。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新华网北京5月29日电(“新华视点”记者)一场大地震,使世界特别是西方社会注视中国的目光发生了变化。 路透社一位记者写道:在地震灾区采访的时候,他经常“怕自己会泣不成声”。 这不仅仅是对遭受巨大灾难的中国人民的同情,也是对在巨大灾难面前刚毅坚强的中国的感动与敬佩:“尊重人的生命与面对灾难迸发出勇敢、无私、坚忍不拔”“中国人在灾难面前表现出的精神赢得世界敬意,抗震救灾提升了中国的自信心。” 抗震救灾中的中国,感动了世界;世界,更加关注中国,而且通过这场灾难重新认识了中国。今年8月,世界将与中国在北京奥运会相遇。“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是北京奥运会的口号。经历了大地震的洗礼,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对这句话的意义,都将有更深刻的理解。 “中国人民的坚强感动了世界,世界猛然发现了一个在危难时刻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真实中国” 截至29日12时,汶川大地震已造成68516人遇难,365399人受伤,19350人失踪,累计受灾人数4554万多人。 中国人民遭遇的灾难震惊世界,被世界引为“全人类的不幸”,但中国人民的坚强、团结、自信更感动了世界。当家园变成废墟,工厂一片破败,亲人生离死别……《南华早报》看到的是“悲伤而不愤怒、痛苦而不压抑、无奈而不绝望的受灾群众”。 北川县民政局局长王洪发,痛失15位亲人,却一直坚持在救灾一线;已冲出将塌教室,却又折回抢救同学的小学生康洁;被埋数十小时,却告诉警察“叔叔我不哭”的小女孩…… 5月24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四川汶川县映秀镇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中国人民面对灾难的坚强,深深感动了世界。24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重灾区之一的汶川映秀镇,称赞道:中国人民是充满力量、勇敢无畏、坚忍不拔的伟大人民! 灾难发生后,全国人民全力支持灾区所展示出的民族凝聚力和大团结,也深深感动了世界。人们在衣服上印上了“中国加油!”“汶川挺住!”;20万志愿者涌向灾区,不辞辛苦;社会各界捐款与日俱增,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帐篷、食品;身患绝症的年轻人拿出所有的救命钱;退休者捐出两万养老金……美国《时代》周刊感叹:“千百万的中国人排起长队,捐出鲜血、食品和衣物”“13亿人都在贡献所能和爱心。” 中国人民的自信更感动了世界。他们看到的是:救援军人强烈要求“让我们再救出一个生命”;中国第一次为黎民百姓设立全国哀悼日;山区县城的广播员高喊“山河可以改变,道路可以改变,但改变不了我们战胜灾难的决心和信心”;女警察在救灾棚里安然地用自己的乳汁喂养他人婴儿;农民返乡收割小麦,表示“依靠双手重建家园”;“帐篷学校”里,孩子们正紧张地备战高考……“举国上下,齐心抗灾,中国向世界证明了自己的自信心。”外国媒体发出这样的评价。 特别令世界各国称道的是,中国政府对灾难处置的高效与透明,以及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的“人的生命至高无上”的理念。这包括:灾情披露及时准确,救灾物资使用公开公正,现场采访报道毫无约束。英国《卫报》援引中国驻英国大使傅莹的话说:“一切都在聚光灯下进行,让世界各地的人都能看到中国是在如何应对困难。” 美国马里兰大学全球华人事务研究中心主任戴博对于此次中国政府的表现连连称赞:“不止是我,在中国和在美国的记者,包括社论作者,都认为中国此次对地震的反应挺好,我几乎没有看到什么批评中国政府救灾行动的措辞。”“以前一些美国人在看待中国政府的行动时,总带有一种‘愤世嫉俗’的态度,质疑其动机和用心。而这次,包括持这种态度的人在内,都觉得中国的反应速度、行动和效果很好。” 戴博说。 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研究主任郑永年认为,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让西方媒体甚至整体西方社会赞赏与感动,原因在于,“中国政府把人的价值凸显出来了”。 灾难之后世界与中国同在,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国际社会的帮助和支持 28日,美国国防后勤局捐赠的153顶大帐篷运抵成都双流机场。至此,国际到华救援物资已超过千吨。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世界与中国站在一起:秘鲁、佛得角等国宣布了全国哀悼日。欧洲议会22日通过议案,向地震遇难者表示哀悼。美国参众两院通过决议,对中国发生大地震表示同情和慰问。截至26日20时,已有156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和各界人士前往中国驻外使馆吊唁。在中国为期三天的全国哀悼日期间,多个国家驻华使馆降半旗志哀。 在大地震发生当晚,英国洞穴探索专家马特·瑞安就赶往震区,用刀在竹林中砍出一条路,救出被困在山上的中国工人。 在都江堰、绵竹、北川等灾区的废墟上,闪现着日本、俄罗斯、新加坡、韩国等国专业救援队员忙碌的身影。5月17日,俄罗斯救援队成功救出一位被埋127小时的幸存者。自5月20日陆续抵达四川灾区的俄罗斯、日本、意大利和德国的国际医疗队,至27日晚,已累计诊治伤病员2410人次。 与此同时,帐篷、毯子、发电设备、食品、饮用水等国际救灾物资也源源不断涌入灾区。成都双流机场吞吐着成千上万吨的“五洲友谊”,新疆阿拉山口岸也成为“四海温暖”的集散点。还有更多:美国向中国提供卫星图像;澳大利亚外交部长斯蒂芬·史密斯表示,将向四川省运送专业的切割和起重设备;俄罗斯总统访华时邀请震区中小学生到俄罗斯疗伤…… 5月23日,彭州市利安中心小学六年级一班赵永钦给俄罗斯救援队写了一封感谢信:“你们不畏艰难,不怕疲劳,把多少鲜活的生命挽救,把生命垂危的伤员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你们对我国救灾工作的支援,对救灾工作作出的贡献,中国人民不会忘记……” 以开放的态度接受国际援助,关注生命重于一切。当中国向国际社会发出“需要330万顶帐篷”呼吁时,法国《费加罗报》评价说:“向外国求助证明把受灾群众需要放在首位”,进而它作出分析说:“中国以一种更开放的态度接受援助……国际上对中国的信任也不断增强。” 中华民族经受住地震考验,制度动员能力更受世界瞩目 只要有一线生机,就竭尽百分之百的努力;让所有受灾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地方住”;让学生“有学上”,病人“有治疗”……中国在抗震救灾动用全国力量的“优秀表现”给全世界留下深刻印象,以至美国《时代》周刊发出惊叹:“原来中国是这样!” 地震危机处理凸显了中国的制度优势。一些海外媒体认为,“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迅速反应,保证了救援工作能在第一时间有效展开。”彭博新闻社则注意到,“在地震发生后几个小时内,中国各级政府、警察和军队以及被动员起来的民众,就加入到其规模达到国际最高标准的救援行动当中”。英国诺丁汉大学学者郑永年进一步指出,地震之后,人们确实看到了中国制度体系的优越性,中国在短时间内动员巨大的力量投入,这是其他任何制度所不能比拟的,让人们从中发现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凝聚力。 中国的“集中力量办大事”又一次在历史关头发挥出巨大威力。这次灾区重建,中国也将依靠“集中力量办大事”。《洛杉矶时报》在报道中,对中国“结对子”援建的做法尤其表示赞叹:较富裕的省份和城市立刻向遭受地震灾害的地区提供财政和技术援助。这种方法非常实用而有效。目前,江苏支援绵竹、上海支援都江堰、北京支援什邡、广东支援汶川等“对口支援”已经展开。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和表现出的顽强精神也让世界感叹。路透社说,在地震发生后仅20分钟,中国人民解放军就开始“无路可走的强行军”,翻山越岭救助幸存者。“穿山石过余震的铁胆钢肠”,五千米云雾空降的“英雄孤胆”,“带血的双手还在挖掘,干渴的喉咙却不愿喝百姓的救命水”……对于10多万参战的军队和武警、公安官兵,多家外媒一致赞叹“尽显人性光芒和人格魅力”。 一些外国媒体得出了更为深刻的结论。美联社等认为,这次抗震救灾,中国政府彰显了“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树立了正面积极的国家形象。“大写的中国人”超越了种族和时空的界限,“将让一些以意识形态划线、以冷战思维观察中共的做法被日益边缘化”。 对地震危机的有效应对更证明“中国党和政府有抵御大灾难的能力,具备有效执政能力和掌握大局能力”。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中国政治问题专家黄靖在《华尔街日报》表示,“北京方面借此证明,只有中共有能力照顾好中国人民,有能力解决这样的危机,有能力使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参与采写记者于长洪、唐璐、葛素表、肖春飞、丛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