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篷法院拟设刑庭民庭立案庭
法制日报记者 杜晓 韩萍
当地震袭来的时候,青海玉树州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董治连最外面的裤子都没来得及穿上就跑出了法院大楼。
因为工作关系,董治在地震头天晚上睡在了法院办公楼里面,地震发生的时候他还没有反应过来就已经连摔了好几个跟头,随后他迅速逃离了法院办公楼。
今天,记者在玉树城外一块空地上见到藏族人董治的时候他气定神闲,正午的青藏高原饱含紫外线的阳光照在他脸上,远处的牦牛在悠闲地吃草,谁也看不出来自地震以来他的总睡眠时间不超过5个小时,唯一让人觉得反常的是他手中的烟几乎就没有断过。
由于地震中连摔了好几个跟头,董治的右腿遭受了不小的打击,其中有一块肉等发现的时候已经腐烂了。很明显,董治今天的心情非常不错,经过几天不眠不休的工作,今天他终于重新在帐篷上面挂起了“玉树州中级人民法院”的牌子,尽管与之搭配的国徽都是他让办公室副主任冒着生命危险从已经变成危房的法院办公大楼上摘下来的。
董治告诉记者,地震之后,法院几乎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有亲人在地震中逝世,法院的办公楼虽然没有垮,但是也成了危楼。
“我们已经无法在里面办公,所有案件的档案也随之冻结。”董治说。
正因为如此,董治和他的同事们开始了没日没夜的重建工作,直到将帐篷法庭的牌子挂起来。
“重建工作非常辛苦,因为现在我们除了自身的重建外,还要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到地震之后的救援工作上。”董治说。
在“新开张”的玉树州中级人民法院现场,记者看到,现在法院的办公地点主要由3顶帐篷组成,帐篷前面是一口用汽油喷灯点着的大锅,这是用来给法院工作人员烧开水的。过去法院的食堂变成了一个露天的煤炉子,法院的亲属也都搬到这里居住,在附近搭起了大大小小的帐篷,同时负责为法院工作人员做饭,真正实现了工作生活一体化。
一位中年妇女热情地招呼记者坐下,并为记者一行特意制作了藏民们最喜欢的食品之一——青稞炒面。随后记者得知,这位藏族妇女是玉树中院一位副院长的妻子。
帐篷法院不仅实现了工作生活一体化,而且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董治请记者在一张废旧纸壳上写下最高人民法院几位副院长的名字,因为在震后,最高院有一位副院长给玉树中院打来过慰问电话,由于被重建工作弄得晕头转向,董治一时间记不起这位副院长的名字。
记者看到,在废旧纸壳上写着一些法院的工作纪要。面对记者的询问,董治有些不好意思地说,灾后各种物资紧缺,连办公用纸都比较困难,只好把一些文字记录在一些临时找来的废旧纸壳上。
“最麻烦的是有时候一些上下级间文件的传达,灾后的纸张缺乏造成了很大困难。”董治说。
穷则思变,董治和他的同事们不得不采用短信的方式:一方面向上级法院汇报工作,另一方面向下级法院传达精神。
“由于短信字数的限制,这种方式有很大缺陷,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克服这一困难。”董治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挂牌后的帐篷法院打算开设3个业务庭:刑庭、民庭、立案庭。
董治用手指着3顶帐篷不无懊恼地说,“昨天,我们已经将刑庭、民庭和立案庭的牌子都用纸壳子做好了并且挂了出来,没想到傍晚一阵大风全刮走了。”
由于高原的特殊地势,玉树一带基本上每天4点之后就开始刮起猛烈的大风,直到8点才渐渐停止。
董治告诉记者,由于地震发生不久,目前的法院工作还以重建和援救为主,日常的法院业务工作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
记者了解到,地震之后的玉树中院将工作人员分为3个小组,分别是:信息报送组,主要负责信息的上传下达;物资管理和发放组,主要负责配合有关部门向受灾群众发放救灾物资;抢险营救组,主要负责配合有关部门的搜救工作。
“从我们的工作组划分上可以看出,目前还是以重建和援救为主,但随着帐篷法庭的正式挂牌,我们会逐渐恢复正常的审判工作。”董治说。
震后,由于原有的法院办公大楼成为危楼,卷宗无法取出,因此许多案件成为“悬案”。
“对于这类案件,我们现在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衔接,等到时机成熟,会尽快将这些卷宗取出并在最短的时间内结案。”董治说。
随着帐篷法庭的挂牌,一些震后实质性的审判工作正在逐步展开。董治告诉记者,一起哄抬灾后物价的案件很快会移交过来。
当问及未来帐篷法院的审判地点时,董治再次流露出了不好意思的神情,他掀开了一顶帐篷请记者参观,灰扑扑的泥土地上摆放着两张睡觉用的双人床,和玉树常见的救灾帐篷并无两样。
“由于时间仓促,现在只能先这样,我们会尽快将这顶帐篷改造成适合审判工作的格局。”董治说。
午饭的时间到了,法院的工作人员热情地为记者一行送来了午饭——方便面,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是他们的主食。至于青稞炒面,在灾后那是用来款待客人的,平时自己是舍不得吃的。
法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还会再搬一次家,要将帐篷法庭安置到玉树最大的受灾群众安置点——跑马场。
“一方面那里地方更开阔,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贴近群众,了解灾后群众的需求,更好地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董治说。
法制日报玉树4月18日电